最近看到一个有趣的话题,现在的单反和微单普遍才2000万像素左右,一些专业的视频机像索尼的A7S3才1200万像素,松下的GH6也不过2520万像素。主流的拍照微单像素基本也在三四千万像素左右。而反观手机界各大厂商已经开始“内卷”,5000万像素、1亿像素遍地都是。在手机上真有必要上1亿像素吗?
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——像素究竟意味着什么。根据百科的解释,“相机所说的像素,其实是最大像素的意思,像素是分辨率的单位,这个像素值仅仅是相机所支持的有效最大分辨率。”
也就是说,像素指的是画面的分辨率,例如1亿像素的分辨率是12032×9024,800万像素的分辨率是3264X2448,我们不难注意到1亿像素的分辨率比800万像素高了好几倍。
按照理论来说,如果一张1亿像素的照片和一张800万像素的照片显示在同一块屏幕上,1亿像素能呈现更多的细节、提供更高的画面解析力。
不过问题就在于,我们人眼是否真的能区分出这些细节差异?以及社交媒体传播能否承载得起更大的图像数据量?
要知道目前主流手机屏幕分辨率为1080P,即便放在2K屏上,比如3200 x 1440的2K屏,2000万像素分辨率的图片都完全可以满足显示精度的需求。
要想直观地看出1亿像素和2000万像素的差异,怎么做呢?没错,放大。
可是谁没事整天把照片去放大数毛呢?相较分辨率,其实人眼对照片的色彩呈现更为敏感,一张曝光准确、色彩自然真实的800万像素照片,远比一张欠曝、锐化过度、色彩发白的1亿像素照片更讨好眼球。
有些时候,分辨率过高的照片在低分辨的屏幕上显示,会造成“颗粒感”、锐化过度的错觉,要想欣赏1亿像素照片的细节,至少得用上4K屏。
看到这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,其实在手机上2000万像素完全够用了,但是为了打造出差异化、更具噱头性质的卖点,手机厂商纷纷用上了1亿像素——尴尬的是在相机中1亿像素默认是关闭的,需要用户手动开启,开启后还会丧失部分相机特性。大部分时间段,很多用户根本没有开启1亿像素。
就实用性而言,手机没有必要上1亿像素。就“营销”而言,1亿像素在手机上有存在的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