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胜地,是文殊菩萨的道场,而五台山又以其建寺历史之悠久和规模之宏大,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——故有金五台之称,在日本、印度、斯里兰卡、缅甸、尼泊尔等国享有盛名
五台山海拔很高,虽然处于与北京大致相同的纬度,但气候特征却和中国东北部的大兴安岭差不多, 五台山地区夏季湿度大,常有雨水,上山需带雨具,春、秋两季来五台山旅游,需带毛衣毛裤之类。你若想登东台观日出,必得租棉大衣才行, 从北边的繁峙、砂河一带翻越鸿门岩来五台山,需注意季节和气候变化。5月以前和9月以后,高入云端的公路被积雪封堵,难以通过,只有5至9月的中间4个多月可以通行。到五台山旅游的最佳时间为每年的夏季
南山寺
五台山中的一座大寺,距台怀镇约2公里,该寺始建于元代,整个寺院共有7层,分为三大部分,下三层名为极乐寺,中间一层名为善德堂,上三层称作佑国寺,寺内的石雕和泥塑最有特点,内容包括佛教传说、道教典故以及林木花草等图案,刀工细致,构图精妙,堪称五台山一绝,这一特点在该寺的佑国寺中表现得最为明显,而且站在佑国寺最高层还可以远眺五台中的四台,景致相当不错。南山寺的建筑也极具特色,整座寺院依山而建,层次分明,错落有致,各殿之间迂回曲折,小径通幽,令人有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
南禅寺
位于五台县城南21公里处的阳白乡小银河的北岸,寺院规模虽然不大,却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——大佛殿。 全寺可分为两个院落,共有殿堂六座,包括大佛殿、东西配殿、南过门殿等,后院有僧房30余间。大佛殿是寺院的主体建筑,始建于唐代,进深三间,面阔也是三间。殿内没有柱子,梁架制作极为简练,这一点是我国中唐大型木构建筑的显著特色。殿内的塑像都是唐代原作,17尊塑像分布在佛坛上,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,两边是文殊、普贤二位菩萨,看情形似在讲经说法。这些塑像,个个神态自然,其风格与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辙。佛坛四周有70多座砖雕,上刻着精美的花纹、花边和莲瓣,是唐代砖面浮雕艺术杰作, 寺内除主体建筑大佛殿是唐代原物外,其余配殿均为明清重建
显通寺
五台山规模最大、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,俗称“祖寺”,全寺占地面积43700平方米,现有大小房屋400多间,大多为明、清时期的建筑,它和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,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该寺位于五台山中心区、菩萨顶脚下。 显通寺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,初名大孚灵鹫寺。北魏时有所扩建,唐太宗时重建,易名为大华严寺。明太祖朱元璋时重修,赐额“大显通寺”,明成祖朱棣赐名为“大吉祥显通寺”,明神宗朱翊钧再赐额为“大护国圣光永明寺”,简称永明寺。清康熙二十六年(公元1687年),再改名为大显通寺
菩萨顶
位于显通寺北侧的灵鹫峰上。从下往上仰望层层台阶,犹如天梯,直达菩萨顶上的梵宇琳宫。相传文殊菩萨就居住在山顶上,故起名叫菩萨顶,亦称文殊寺
五爷庙
五爷庙创建于明代,重修于清代,现时殿宇多为清代所建。坐东向西的文殊殿系明万历四十四年创建,面宽三间,分上下两层,三檐歇山顶,檐建繁复,上下左右勾连,坚固牢实,装饰性很强,在五台山殿建中别具一格
普化寺
普化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中心寺庙集群区南二里处。坐落在清水河东侧山脚下。该寺地势平坦,布局整严对称。殿建坐东向西,以中院为主,南北各有两层院落护持,形成五院并排,占地面积为一万五千八百平方米,计有殿堂楼房一百余间
塔院寺
塔院寺,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侧,这里,原是五台山显通寺的塔院,明代时,重修舍利塔,独成一寺,因院内有大白塔,起名塔院寺, 耸入云天的大白塔,是寺内的主要标志,寺庙也因塔得名,塔的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,从产便简称其为舍利塔,或者习惯地称这为五台山白塔
殊像寺
殊像寺坐于山西省凤林谷口,面对梵仙山,风景优雅。该寺创建于元代,于明代弘治年间和万历年间重修,与显通寺、塔院寺、菩萨顶、罗睺山五大禅处,又为青庙十大寺之一,是一座很有名气的寺院